三牛网站 > 游戏竞技 > 首任军长 > 第廿一章 百战经典?金城防御(3)

第廿一章 百战经典?金城防御(3)(1 / 1)

3

至于这种打法,连驻远东美军司令和所谓的“联合”司令马修?邦克?李奇微都被打的记忆犹新。李奇微在1967年著的回忆录《朝鲜战争》(HEKREANAR)一中,是这样回忆的:

“中国人是喜欢在夜间起进攻的,因为到了夜间,我空军只能停留在地面上,观察员亦无法进行观察。我们实际上没有做到‘成纵深’部署防御,因为,防御阵地分散而且配备的兵力很单薄……常有这样的情况生,守卫在孤零零的碉堡中的士兵往往会吃惊的现,敌人(指志愿军)在夜间中已悄然无声地出现在我方阵地上,还常常现,四、五个穿着胶底鞋的中国人已不声不响地潜入我前哨警戒线之间的地带。这时,信号弹就会从敌人战线那边升起,疯狂的军号声就会把我方哨兵吓进碉堡,几乎来不及出口令,战斗就打响了。”

李奇微在回忆中对这种打法感到不可思议。他说:“中国人的夜间进攻特别神秘莫测,不可思议。先听到的是中号独特的哭丧调,要么就是由五十来个中国人用英语出的粗野叫喊声,再就是用以吓唬西方人的以死相威胁的喊话声或其他吵吵嚷嚷的声音。但是,我们久经沙场的部队此时已习惯于这种‘音乐的伴奏’了。”

李奇微视这种“挨打法”为“音乐的伴奏”,是着实无奈之谓。自然,你打人家一枪,人家还你一炮。这是朝鲜战场双方进入防御之后的常态。志愿军在打冷枪的同时,必须学会钻地道。十二军在这一手上可用“居功至伟”四个字来形容。2006年1月23日,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在《百战经典》专栏里,专门介绍了十二军三十五师的经典战术。本作者搜集要到了这篇广播稿的原文:

纵览经典战事风云变幻,评点军事王者兴衰成败。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的《百战经典》。

今天的节目中,将为您介绍抗美援朝战争中有名的坑道战。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曾经成功地利用坑道与敌较量,顶住了“联合”动的由飞机、大炮和坦克组成的强大攻势,并以较小的代价歼灭了大量敌人,谱写了阵地战的新篇章。

从1951年6月到1953年7月,是抗美援朝的第二阶段,即战略阵地防御阶段。在这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志愿军进行了他们并不熟悉的阵地战,并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出录音——背景

抗美援朝战争中,双方的差距是悬殊的,特别是在武器装备方面。当时,美军一个团的汽车数量比志愿军所有汽车数的总和还要多得多,一个团的火力强于志愿军一个军的火力,再加上1500架战斗机所带来的绝对制空权和制海权,志愿军在阵地防御中面临很多困难。

阵地对峙一开始,美军不仅大炮、坦克整日滥轰不止,平均每天向志愿军重点阵地射炮弹2000余,而且在密集火力掩护下,不断地向双方中间地带扩展阵地,甚至把警戒阵地修到了志愿军阵地的鼻下面。志愿军阵地上有任何目标活动,都会召来美军铺天盖地的火力轰击。

志愿军的阵地此时基本上还是野战工事,没有形成坚固的防御体系。阵地上防御设施简陋,难以抵御美军密集炮火的轰击。加上火炮落后,数量有限,又缺乏制空权,实在无法与优势装备的美军进行火力对抗。因而在阵地战初期,朝鲜前线白天的控制权基本上把握在美军手中。如何寻找一种有效的防御作战方式成为志愿军面临的要问题。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平原上的“地道战”就让日寇吃尽了苦头。那些密布如蛛网的地下长城,就好像大平原上的血脉,时隐时现,以其强大的张力支撑起一个民族永不妥协的精神。而如今,在山岭纵横的朝鲜战场上,面对敌人强大的火力,坑道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再次创造出战争史上神奇的篇章。

早在1951年夏季防御作战中,有的部队创造性地将2个加深的防炮洞连在一起,成为马蹄形的小坑道,这是坑道工事的雏形。志愿军总部充分肯定这一创造,并立即向全军推广。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后,志愿军开始在全线大规模地构筑坑道工事。

从马蹄形小坑道到Y形、H形、鸡爪形坑道……坑道从战斗掩体展成为集作战、指挥、囤兵于一体,能防、能打、能生活的地下工事,整个大地成了志愿军的装甲。

至1952年5月底,在横贯朝鲜半岛中部250公里的整个正面防线上,志愿军共挖掘坑道7789条,长198.7公里;人民军挖掘坑道1730条,长88.3公里。整个正面战线,在10公里的纵深范围内,构成了坚固的地下长城,基本上形成了以坑道为骨干同各种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此后至8月份,基本上完成了第二道防御阵地工事。这样,志愿军实行防御作战,就有了比较坚固的阵地依托。

随着坑道工事的基本完成,志愿军的阵地日益巩固,为实施坚守防御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1952年4月间,“联合”以小部队向志愿军阵地攻击60余次,志愿军利用坑道进行防御。虽然美军曾一度占领不少表面阵地,但是每到夜幕降临,志愿军就会从坑道中出击,给美军迎头痛击。最终,阵地无一丢失。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部队坚守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依托该两阵地上48条长10米以上坑道,打退“联合”营以上兵力进攻25次,营以下兵力进攻650余次,歼敌2.5万余人,最终守住了阵地。

有了坑道工事,志愿军在作战中伤亡明显减少。1951年夏秋防御作战时,“联合”平均射40至60炮弹杀伤志愿军一人;而到了1952年1到8月,“联合”平均射660炮弹,才能杀伤志愿军一人。

[片花]

依托这种坑道工事,志愿军在抗击敌人有大量炮兵、航空兵和坦克兵支援的猛烈进攻时,能够有效地解决战地生存问题,并能以较小的代价粉碎敌人的进攻,确保阵地的稳定性。同时,坑道防御工事具备防雨、防寒、防火等功能和必需的生活设施,保证了部队能较长时间依托坑道执行战斗任务。

志愿军在利用坑道工事进行坚守防御作战取得胜利的基础上,从1952年秋开始,转为依托坑道工事主动向“联合”进攻。9至10月,志愿军进行全线性的战术反击作战,先后对“联合”连、排防御阵地及个别营的防御阵地共60个目标进攻77次,经反复争夺,巩固占领17处阵地。1953年5至7月,志愿军动了夏季反击战役,进攻目标展到“联合”的营、团阵地和师防御地域。

美军指挥官李奇微中将对中队的这种战法极为头痛,他在中这样写到:“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守卫在孤零零的碉堡中的士兵们往往吃惊地现,对手在夜暗中已悄然无声地出现在阵地上。这时,信号弹升起,几乎来不及出口令,战斗就打响了。”他评价到:“中国人的夜间进攻特别神秘莫测,不可思议。”

“联合”当然不甘心,就不断起反击,企图夺取这些阵地。这时候坑道工事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联合起的每次袭击行动不光讨不到便宜,反而给了中队大量歼灭敌人的机会。

1952年5月31日,韩队第六师第十九团两个连的兵力向志愿军某部四连一排阵地起攻击,激战3小时,因寡不敌众,全排放弃表面阵地,转入坑道坚守。而支援的20余门火炮则向占领表面阵地之敌猛烈轰击,坑道内的部队又向坑道口附近的敌人射击,内外夹击,给占领表面阵地之敌以重大杀伤。激战8个小时,歼敌150余人,阵地也得到恢复。

6月14日至17日,不太服气的韩队第六师第十九团又以8个步兵连的兵力,在24架飞机的配合下,连续4天向第十二军第三十五师无名高地动进攻。第三十五师防守分队数次转入坑道,又在夜间数次起反击,歼灭占领表面阵地之敌,恢复阵地。在连续的4昼夜的争夺中,累计歼敌560余名,俘敌2名,而始终将阵地控制在手中。

连续3个月内,联合向志愿军第十二军正面起过13次较大规模的进攻,均以失败而告终。后来中队的阵地防御和阵地进攻,基本都是这个套路。

对此,极为欣慰,因为这个套路解决了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能不能守”。

出录音——介绍

[片花]

志愿军大规模构筑坑道工事及所进行的坑道作战,使防御的稳定性大为增强。坑道工事有利于保存有生力量,有利于在一点或数点上与敌反复争夺,从而大量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不仅解决了防御作战中守住阵地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实施阵地进攻作战,对取得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志愿军的坑道作战,也把阵地战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出录音——

依托坑道同优势装备的敌人打阵地战,是志愿军的一个创举。志愿军从1951年夏季适时转入战略防御,在西起汉江口、东至高城长250多公里的整个战线上形成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据后来统计,至朝鲜停战,志愿军构筑的大小坑道总长1250多公里,挖堑壕和交通壕6250公里,比中国的万里长城还要长,共开挖土石方6000万立方米,如以一立方米排列,能绕地球一周半,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志愿军的坑道战,抵消了美军的空中优势和坦克、大炮优势。志愿军以劣势装备击退了不甘心失败的美军多次大举进攻,使战线始终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迫使美国老老实实坐回到停战谈判桌前。

出录音——

坑道战使志愿军完成了从带有运动性的机动防御向阵地坚守防御的转变,并减少了一线防御部队。在整个阵地战时期,志愿军的歼敌数接近5次战役中总歼敌数的3倍。在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中,小小的坑道更是挥出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为此,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在给美国总统的报告中沮丧地写到:“用这种战法,至少要用20年的光景才能到达鸭绿江”。

好,感谢收听本期的《百战经典》,纵览经典战事风云变幻,评点军事王者兴衰成败,我们下次节目再会。

本。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

最新小说: 小倾心 召唤玩家后我成了海王 下路禁止秀恩爱[电竞] 全职召唤法师 北地枪王张绣 穿成病弱反派后 从乡村球队走向豪门列表 火影中的学习大师 木叶之赚钱养家 变身反派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