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哥儿回来了!这箱子里装着的,都是书?”
庄四婶儿凑上前去,热情似乎地拉着贤哥儿的行礼卷儿招呼道。然而嘴上虽热络,心里头,却酸溜溜的。
老李家这家底,想必是不薄啊!
供完了李槐,没供出来,又接着供李希文。
李希文这个岁数,媳妇儿也娶了、孩子也生了,却一天犁头都没有摸过。
供了李希文还不算,还接着又从四房扒拉出来一个李希贤,接着供。
这老李家,也不知是被哪里的鬼,迷了心窍了!
明明跟自家人一样,都是土里刨食的泥腿子,祖辈都是穷到逃荒的人家,凭什么就敢这样痴心妄想?
那书是人人都能念的吗?
那官老爷,哪个不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庄四婶儿看似热情地拉着李希贤要跟他唠唠嗑,实际却用挑剔的目光一个劲儿地审视、打量着李希贤。
想知道李希贤这孩子身上,到底有什么稀奇之处。
不说别的,他竟然能让乔细妹和李景福,豁出去被人议论一碗水端不平,也宁可越过了其他人,直接选择了把他送去行知书院读书。
行知书院啊!
那可不是烧锅屯的村塾,随便给点钱米就能进的地方……
村里其他人,却不会让庄四婶儿专美于前,纷纷拉着李希贤嘘寒问暖,跟他寒暄了足足一刻钟,才放他归家。
本来这些日子,这天气就热。
李希贤都觉得,这帮乡亲们再这样热情下去,自己都要中暑了。他汗流浃背,一从人群中挣扎出来,就急急忙忙地回了家。
靠山屯里各位乡亲的热情,可真是让人遭不住啊!
“贤哥儿回来了!”
到了家,李希贤再次遭遇了一番比村口纳凉的乡邻们更加热情似火的嘘寒问暖。往日里,跟他最亲近的李云柔、李云心、李云舒,反而被挤在了人群之外。
李希贤紧张地擦了擦脑门上的汗,他在书院被先生抽查题目的时候出的汗,都没有这会儿出的汗那么多。
四房的孩子,以往被忽略惯了,实在不太习惯成为众人之中的焦点啊。
晚上这顿饭,乔细妹亲自下厨,做了一大盆儿排骨炖豆角、一大盆儿五花肉炖豆腐,蒸了满满一屉苏子叶饽饽,炸了一小盆儿鸡蛋酱,还煮了一小锅五香盐水花生毛豆……
香气四溢,不只在老李家的篱笆院儿里头,满院子飘香,就连同村别人家的小孩儿,一个个都被这香味勾得,一个劲儿嗦啦手指头。
一大家子人簇拥着李希贤,像当初簇拥着李槐,后来簇拥着李希文那样,坐到了饭桌旁。
李榆和冯氏的眼神亮晶晶的,看着这个倍儿有出息的儿子。
……
同样是从书院回家休息,李希文作为家中的独子,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只是李槐家里的人口没有老宅那么多,邻里之间也没有靠山屯的村民那样自来熟,所以李希文进家门倒是顺顺利利的,没被谁扯住不放,硬要围着他唠嗑。
曹氏见了李希文,总算有个笑模样了。
自打李云珠出了事儿,她这脸上的笑容,几乎就消失不见了。
她不敢去村里看望李云珠。
一见到闺女那个木木呆呆的样子,她这眼泪就绷不住。
那庞家的亲事,如今看来也是鸡飞蛋打了。
可是李景福和乔细妹,那臭脾气她已经不是头一回领教了。俩人的脾气,那可都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说出话来,能把人噎死。
就说这回的事儿吧,李槐不过是说了几句实话,结果那老两口儿,就要把他除族!
他们也不寻思寻思,万一把李槐除族了,这文哥儿还怎么考学?将来烨哥儿长大了,还怎么念书?别人又怎么看待自家这些人?
难道为了珠姐儿一个,要把她爹,她娘,她哥哥,她侄儿,都搭上吗?
可是这些道理,跟老两口儿是说不通的。
除非能说服珠姐儿自己松了口。
或者,跟老宅那边儿分家。
然而,李槐偏偏还是长子。即便真的分了家,老两口儿也得跟着长房过呀!
哪有分家了,长房不奉养老人的?
即便老人自己乐意跟别的房头过,都不能让,不然别人的唾沫星子就能淹死你!
曹氏愁得不要不要的,这些天消瘦了许多。
李槐家的妾氏,蝉姨娘,近些日子,身材倒是丰润了不少。就连原本那面有菜色的肌肤,也日渐白里透红起来。
李槐的几位朋友,纷纷给他回了信。
不但应承下来要帮他探问蝉姨娘那个儿子的消息,还随信捎来了一些土仪。
虽然不是什么值钱东西,但明明白白的心意在那里摆着,李槐也就顺势跟几位旧友联络起来。
通过几位朋友的信,李槐才知道,原来渤海郡和青州郡等几个地方之外,南边的大部分城池,现在都乱了套了。
吴王和越王因为南边一座湖泊的归属打了起来。
吴王不想两线作战,所以撤走了荆湖战场的坨坨军,后退了大概一百里左右,据守城池,已经派出了使者跟楚军这边和谈了。
但楚军这边,虽然被于知南掌控了大部分队伍,还是有一小撮效忠靖南王萧冷月的势力,在暗戳戳地搞风搞雨。
自打萧冷月带着王妃楚轶跑掉了的消息,被靖南王的手下在暗中散播开,效忠于靖南王的势力,就再也不甘心在军中蛰伏下去。
现在效忠于楚王的、和效忠于靖南王的两拨人,正在闹闹吵吵地内讧呢。
荆昌郡那片地方,已经全郡戒严好几天了。
这些事儿,对渤海郡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走运河的商路不那么畅通了。
所以,米价也跟着飞涨起来。
李槐借着这些信息,提前派出了人手去乡下收米粮,让粮铺小赚了一笔。
粮铺老板听说了这事儿,当即就赏赐了他二两银子。
二两银子,是李槐给粮铺做账房这份活计,足足一个月的薪水呢!
只是,伙计们虽然羡慕的双眼放光,李槐却觉得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儿,他觉得这老板,有些太过抠门儿了。
他提前得了消息,比别家粮铺提前了三天下手去周边的村镇收粮食,因为下手早,还比别人家多收了几千斤粮食回来。
这一进一出,至少三天的差价,就赚出来了!
现在的粮食什么价?三天后又是什么价?
就这涨幅,粮铺一天就得多赚几十两银子,竟然只拿了区区二两银子,就把他给打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