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杯换盏,酒过三巡,气氛又活跃了。正畅快时,席中忽一人大哭,众人愕然而视,乃蒯通也。王贲惊问:“先生为何痛哭?”蒯通拭泪回道:“大争之世,豪杰辈出,百家争鸣,虽春秋亦不能比,可谓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今……唉!如此繁华、盛兴之象,恐不复见矣!英雄亦无用武之地矣!一想到此,怎不令人痛哭流涕?”众人听了这话,也纷纷哀婉叹息。一时之间,气氛凝滞,场面尴尬。
蒙恬大笑,“先生此言差矣!”众人回视,惊问其故。蒙恬潇洒地小饮一杯,不慌不忙地说:“敢问诸贤,著书立说、周游列国、辅佐诸侯、纵横捭阖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息止干戈,谋取天下太平么?”众人点头称是。蒙恬又笑了,“今海内一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黎民百姓,不复国别之见,不生罅隙之心,不存生疏之分,和睦相处;可谓近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太平之象!这难道不是诸位奋斗不息、梦寐以求的结果吗?既如此,为何要痛苦流涕、哀婉叹息呢?”淳于越道:“将军多虑了!吾等亦乐见兵戈休止,天下太平呀!所叹息者:不过是学术之盛恐不复见矣!”“哦!”蒙恬释然,一时无话。
王贲自酌独饮,悠然自得,见众人沉默,可脸色依旧忧虑,便开腔道:“请问诸位贤哲,近古以来,为何会有百家争鸣?”“这?”众人面面相觑,脸呈难色。“嗯!为何无人作答?”王贲又一次扫视众人,目光停留在了苏章身上,“先生乃纵横家,想必通晓苏秦、张仪之事。敢问足下:此二人为何能在列国中呼风唤雨?”苏章不假思索地回道:“是因为诸侯有求于二者。”王贲追问:“诸侯为何有求于二人?”“或为了邦国之存亡,或为了邦国之兴盛,或为了邦国之扩张。”王贲大笑,“先生这话可是说到点子上了!”环顾四周,“诸位现在应该知道为何会有百家争鸣了吧。”众人恍然大悟,议论纷纷。
王贲笑止道:“诸位,稍安勿躁。”面向王离,“离儿,说说你的看法。”王离细思片刻,笑道:“孩儿以为:百家争鸣与时局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古以来,周室倾颓,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在激烈的纷争中,各国为了自身之生存、发展、扩张,急需一套学说来装点门面,以吸引才俊入其彀中(1);而四海之内的英雄豪杰,为了结束兵戈不休之局,挽救黎民于水火,苦寻良策,由于着眼点不同,便各自发展出不同的学术;君主的需求不一,贤哲的策略不一,孰优孰劣?难有定论,于是百家争鸣便产生了。”众人听了这话,大呼精妙,击掌赞叹。
(1)彀:罗网。
蒙恬笑道:“故一言以蔽之:百家争鸣、学术兴盛是与天下苦斗不休、生灵涂炭相生相伴的;换句话说:只有分裂割据之乱世,才会产生各种学说,也才会有百家争鸣。若海内一统,天下太平,自然不需要“百家争鸣”,否则必导致黔首思想混乱,如此天下反有分崩离析之危险,这岂是贤哲所愿意看到的呢?”众人默然,咀嚼片刻,觉得有理,拊掌大赞。
叔孙通道:“蒙将军所言极是!有“百家争鸣”,就不会有大一统呀!如今天下一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1);学术也好,思想也罢,看来都将渐趋于统一了!”蒯通冷笑道:“这有什么好?不让人发表异见,还不把人给憋死呀?”王离反问:“依先生之意,时下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为好?”“那当然!学说不同,才会精彩纷呈,岂不快哉?”蒙恬笑道:“学说自然可以不同,只是不能与大一统相违背。”反问道:“若有人鼓吹分裂,支持诸侯并立,当如何处置?”蒯通昂然而答:“封土地,建诸侯,乃祖宗之制,不可违背!故而若有人鼓吹诸侯并立,不仅不能处罚,反而应当受赏!”王离斥道:“诸侯并立,乃天下动乱之根源,近古以来,天下所尝受的苦难道还不够么?如何还能再鼓吹?”蒯通大怒,“不建诸侯,不遵祖宗之制,乃大逆不道!如何能使天下人信服?吾敢断言,必生动乱!”拂袖而起,“竖子不足与谋!”
(1)四语出自《诗经·小雅·北山》。
众人忙起身劝慰,蒯通不予理会,走了几步后,凄声大笑,“不遵祖宗之训,岂能长久?吾为大秦感到悲哀呀!”飘然而去。望着蒯通那渐渐消失的背影,王离小声道:“父帅,此人桀骜不驯,胸怀异志,恐为大秦之祸,不如除之,以绝后患!”王贲吃了一惊,见四下无人,才放了心,亦小声道:“不可!天下初定,人心浮动,不可妄害名士,否则必得不偿失!眼下宜施以恩德,凝聚士人之心,为大秦效力,方为上策!切不可再出馊主意、说混帐话!”“嗯,孩儿知道了。”“走,去招待宾客。”于是众人又被客气地引入宴席。
经方才一闹,众人都有些心神不宁。王贲、蒙恬等人忙把酒言欢,抚慰众人的情绪,不久,妙语频出,笑声四溢。正欢快时,忽一人来报:李将军来了。众人忙起身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