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元年九月正朔,红日初升,厚重的朱红宫门刚一打开,原本空旷的紫禁城,一下子涌入好些身着朝服,却披着缟素的身影。
他们毫不停留,脚步急急,向乾清宫赶去,官靴急促地踩踏着方砖,噔噔地回响在广场上。
场中的众人正是内阁首辅方从哲、英国公张惟贤、内阁大学士刘一燝、韩爌,左都御史张问达、兵科给事中杨涟等十三名顾命大臣。
他们汇聚在一起前行,默不作声,面色肃穆中带着焦急,及至乾清宫殿门近前,看见皇太子已在殿门汉白玉阶等候时,众臣的脸上都不免微微一愣,停滞一会,方才纷纷行礼不迭。
在众人想来,以当天李选侍的骄纵举止,以及往日的宫内传闻来推断,皇帝新丧,那个妇人难免会节外生枝、惹起事端,谁曾想这会看起来竟如此风平浪静,只有领头的张惟贤老而弥坚,发现太子靴上有暗红色痕迹,似乎是没有清理干净的血迹?他的心中悚然一惊,抬头看向太子的眼神也复杂起来。
另一侧,首辅方从哲在低头行礼的时候,嘴角不为人知地,轻轻往上扬了扬,看了一眼在场目光暗暗交错的刘一燝、韩爌、张问达、杨涟等人,心中微微哂笑,这京师内外盼着选侍生出事端,想要借机抢那拥立之功的“有心人”,恐怕是要失望咯。
他现在心宽体胖,自己当首辅这么多年,又有巴结郑贵妃以讨好万历皇帝的隐隐骂名,红丸之事恐怕也难辞其咎,东林来势汹汹,自己正好急流勇退,随波逐流,看戏便成,这难熬的朝局也终于不用自己维持了,沐浴在初升的日照中,方从哲竟是享受起久违的惬意来。
回礼之后,朱由校领着众臣入殿,来到泰昌天子的遗榻前,沉声道:“父皇今日凌晨驾崩,有劳诸位大人主持了。”说罢,又是深深躬身行礼。
殿内已经是缟素一片,见到已经微微发僵的天子,被裹着一身素白,安置在前,众人纷纷回礼,口中连称不敢,面有戚容,其中几人眼中还隐隐有泪光。
作为首辅,方从哲没有忘了自己的职责,他上前一步,向太子行礼道:“天子新丧,臣等沉痛万分,请皇太子殿下务必节哀。”眼中似有泪水,领着众臣向天子叩首行大礼,朱由校站立一旁,郑重还礼。
方从哲领众臣起身后,从袖中取出御榻顾命时,已经拟好的皇帝遗诏,接着说道:“但国不可一日无君,臣等奉先皇诏于御前,不敢拖延,请殿下顺天景命,遵先皇遗志,早登大宝!”说完,将遗诏高举过头,又是低头躬身行礼,众臣纷纷行礼,一致称是。
按照常理,储君要三次推辞众臣劝进的,但此时主少国疑,一个多月就去了两个皇帝,正是人心惶惶的时候,在外又有强敌窥视,内部又是各种饥荒亏空,朱由校本不想玩这种政治游戏了,但有些话却又不得不说,面色沉郁,也是郑重回礼道:“本宫满心忧虑,心念父皇,难以自己,暂无心其他。”
方从哲似乎看出了太子殿下推辞中的轻描淡写,旋即又上前一步道:“殿下当以国事为重,节哀向前,请殿下勿辞。”说罢又跪拜行礼,其他众臣愠怒地看了眼,这个老匹夫怕是要把这拥立之功抢完?还要不要脸面了?!但也只得跟着跪下纷纷道:“请殿下勿辞!”
朱由校首辅,对他能洞察自己心思暗暗点头,但依然缓声道:“忧思难断,请诸位大人以父皇后事为先。”
做事做全套的道理在场众人都是明白,左都御史张问达,出列行礼道:“天子病榻前,言辞殷切,还请太子殿下,以皇上遗志为先,臣等再叩首!”竟是又跪于地上,其余众臣也是纷纷叩首。
沉吟半晌,朱由校上前虚扶,道:“本宫当克己为国,日后还请众爱卿教我。”说完,待众臣起身后,又是行礼,众臣连忙回礼,这个方中涵,还真得了首功了!不过这个第二却没有给英国公拿到,实在是奇怪,有人偷看英国公脸色,却发现张惟贤略微恍惚,不知所想。
这时只听太子又道:“后续之事,还请首辅安排。”方从哲赶忙在众人嫉恨的目光中还礼谢恩。
此时的天际,红日已经略微有些灼人了,朱由校抬头,眯了眯眼睛,虽说这些言辞,已经在心中演练了数遍,心中还是略微有些不自然。
一直在旁侍立李进忠,低着头,满脸难掩的喜色,自己的主子,虽是冲龄,却即将成为大明的第十五位帝王。
万历四十八年,九月正朔,午时。
艳阳下的午门外广场上朝服涌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朱墙环抱;北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
此时威严的午门,宛如朱墙三峦环抱,鎏金五峰突起,气势雄伟。
广场上,在京师众臣、勋贵、宗室的目光中,礼部官员先是高声诵读,颁布泰昌皇帝遗诏:
朕以少躬嗣登大,夙夜惶恐、不敢宁居,于凡用人行政遵先皇遗命,力疾举行、哀劳交萃……但念朕绍承洪绪、志业未就,所期当属后贤,皇长子茂质英资,克荷神器,宜早嗣皇帝位。其恪守祖宗彝宪,亲贤勤学立政安民朝讲,一遵典制,冠婚择吉早行,出入起居倍宜兢慎,左右侍御务近端良,内外文武百,执臣尚怀隐痛,同心协赞永保基图……诏谕中外咸使闻知。
再是宣布年号的议定,由于泰昌皇帝并没有足年,所以经过重臣协商,是以八月之前为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之后至年底为泰昌元年。
众人面上恭敬肃穆,听到这安排,倒是面面相觑,场内响起一阵细碎轻语。大家心中古怪,这一个来月,竟有了三位皇帝的事实,让世人好一阵瞠目结舌,让人不得不说,有时候现实比小说家之言还要奇诡。
但只片刻,不少官员或五体投地,或频频磕头,一时间痛哭声,山呼万岁声,在广场上次第响起,三面朱墙隔档,形成回声,直上湛蓝天际,传遍整个京师。
泰昌元年秋九月乙亥,光宗皇帝宾天,告于午门,是日群臣进宫门问安闻变,入哭临毕,朝见皇太子于乾清宫。
——《明·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