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刘易留在最后与后军一起西征,这个姑且不提。
且说徐晃作为先锋军,于七月中旬,便已经率先从洛阳誓师出发,一路为这次的西征远征军开路。
当然,事实上,从洛阳经并州,从崖门关出关,进入关外的朔方,渡黄河,进入蒙古大草原,再往西一路到达新疆的乌鲁木齐。这一路是不需要先锋军开路的。
现在的蒙古草原以及西北大漠,包括了新疆全境,都完全在大汉的统治之下,这些地区,亦经过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发展,早已经有了繁华的商路大道。尽管路程有万里之遥,但先锋军就只需要一路直奔乌鲁木齐,直扑东西伯利亚地区便可。
徐晃的先锋军,由鲜卑部的五万骑军,以及五万西凉小数部族的西凉骑军,五万迁徙到并州生活的小数部族的骑军,还有一军作为徐晃亲军的汉军,一军由各部族组成的辎重军所组成。这当中,就约有五万人马不算是正式的骑军,但是,所有人都会配有战马,因此,他们的行军速度非常快,数千接近万里的路程,仅仅只花了不到二十天的时间,便到达了乌鲁木齐。
这一次,是以小数部族的军马为主的一次远征,各部小数部族都非常重视。他们都分别派出了他们部族当中的勇士大将统军,都希望能够在这一次远征当中,为大汉立功,为他们的小数部族正名。
他们都希望,通过这一次远征,可以使得大汉朝廷对他们芥蒂尽去,也希望从此,他们能够真正融入大汉当中,与汉人不再分汉异。
尤其是,朝廷宣布,对于汉军的晋升标准,也适用于他们这些小数部族的军士。只要他们有本事,能够在战场上立功,那么他们一样会获得大汉朝廷的奖赏及封赐。
如此也就是说,就算是一般的小数部族军士,只要他们能够在远征当中立功,那么封侯拜将,这些都不再是妄想。只要他们的功劳足够,那么他们也有机会与大汉的一众军将位列朝堂。
对于这些小数部族人来说,他们能够进入朝堂,参与朝会,这就是对他们的最高奖赏,亦是对他们的最高肯定。这也是他们个人荣耀的一个象征。
因为,这十多年来,在大汉的统治之下,各个小数部族所获得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们现在的确在慢慢的汉化,在不停的融入汉人的文明社会当中。他们,也越来越淡化了汉异的界限,一般的小数部族人,他们都隐隐的有了一种以汉人自居的自豪荣誉感。
但是,有一点是无用置疑的。那就是现在的大汉朝廷,能够进入朝堂,位列朝班,并且能够拥有一定的说话权的小数部族的军将及官员真的并不多。
这个不是说没有,只是极少。而这极少的这一部分,在朝堂当中,所担当的官职或是军职,都不算是非常的重要,也就是说,所获得的职权并不大。在朝堂上,并没有太大的说话权。
这样的一个态势,是必然的,因为大汉暂时不可能会让一些小数部族的人真正的掌握朝廷一众官职军职的权柄。这当然也不是说是大汉朝廷在刻意的打压他们这些小数部族人,而是他们这些小数部族人还没有太多出类拨粹的人物,可以胜任朝廷那么多官职的能力。在军方,大汉朝廷的汉人猛将如云,真正的掌握着军权的职能部位,都由汉人的将军所把持。他们这些小数部族的军将,很难从能力及功劳上超得过原大汉的一众军将,所以,他们在短时间之内,是很难入得大汉朝廷的朝堂。
这真的不是汉人打压排挤他们这些小数部族。而是他们无论是从文从武,都很难在人才如笋般冒出来的汉人当中冒头。汉人的文化,有待他们慢慢的去掌握熟悉,没有数十年的时间,那些小数部族人,很难在文官方面占据到一定的席位。
另外,就算是现在可以位列朝班的那一小部份小数部族人。其实都是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才有可能进入朝堂。因为他们大多都是其部族的首领,如此他们才有机会进入朝堂,获得一个朝廷官职。
不过,要知道,在大汉的统治之下,这些小数部族的原来的首领,他们其实也就只剩下一个虚名了,并没有太多实际的实权。
好比鲜卑部族的桑罗王吧,他名义上,依然还是若大的鲜卑部族的首领。可是,他的实际权力,可能还不及一个县官。因为,他的鲜卑部族,已经被限制在一定的区域之内生活,而这一定的区域之内,又被大汉朝廷划分为郡、县、镇等。每个郡、县都属于一个行政单位,有大汉朝廷派去的文官在把持着行政上的权力,桑罗王这个名义上的鲜卑部族的首领都很难插手到郡县等级别的政务当中。也就是说,一切都是大汉朝廷说了算,他的这个部族首领,也只能听话的份。
当然,也不是说他没有机会获得权力。如果想要权力,那么他首先就得真正的臣服于大汉朝廷,然后,努力的去学习,完全掌握领会大汉的文化。再不停的给大汉谋划,如何可以更好的让他们的部族与大汉融合的政略,所谋划的政略,要对汉人及他的部族人都有利,获得了大汉朝廷的认同,如此,他才可以真正的成为一个地方的行政主官。
但这个,相对来说,太难了。所以,无论是他们小数部族的首领,或者是一般的族人。他们想要出头,除了要努力学习汉人的文化,努力去谈忘他们与汉人的分别,还要在才华方面,胜过许多汉人的文官。
而就目前而然,哪怕大汉的教育,已经完全普及到他们这些小数部族当中。但是,他们现在大多都只是能够学懂汉人的语言,掌握汉人的文字,想要通过文学才华方面来胜过汉人,没有几十年的学习与发展,他们是很难的。
如此,想要出头,似乎就只剩下了从军,加入汉军,获得军功。
如今大汉无战事,想要获得军功又谈何容易?哪怕加入了汉军,也有机会跟着汉军一起出征,但那又如何?相比起来,真正的汉军,要比他们这些小数部族人所组成的汉军更加的强悍凶残,根本就不用他们出阵,汉军就能够横扫一切,他们,更似是旁观者,连出阵立功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现在,大汉朝廷居然组建了这一支由他们这些小数部族人为主的远征军。在他们这些小数部族人的心里,这就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这样的机会并不多,所以,他们必须要在这一次远征当中有所表现,尽可能的多打胜仗,多立军功。
为了这一次远征,他们这些小数部族,几乎把他们放各的最英勇的将士都抽调出来,参与这次远征。
其鲜卑族,就派来了他的孙儿桑武为他的鲜卑部族的统将,另外,还有其鲜卑部的新第一勇士慕容明。此两人,都齐在徐晃帐下,为徐晃的先锋副将之一。
另外西凉各个胡族部落所派来的军将,亦是他们部族勇士之一,都有着万夫不当之勇。
徐晃也分别以其部下的一众先锋副将交过手,发现他们的武力还真的不弱,能够算得上一流武将的家伙,居然不下二十人。
他的二十万军马,约有十军人马,每军的军将,几乎都有一流武将的实力,而一般的士兵,亦是人人悍勇,这些都让徐晃信心满满。
这些小数部族的军将,他们迫切的想要立功,他徐晃又岂不想立功?汉军大将当中,超级猛将极多,与他在战场上交过手的汉军大将也不在少数。
但是,徐晃也有他自己的骄傲,他并不认为自己会比别人差。所以,现在,他归顺了刘易,为大汉朝廷效力,心底里,同样也想要为自己正名,尽快的为大汉立功。
正因为如此,数千里接近万里之遥的路程,其大军只是用了二十天便赶到了。
这一路折腾,还真的把随军军师贾诩弄得骨头都差点散了。
还好,这一次汉军出征,所选的时间非常好,正是处于西北大漠不冷不热的时候,亦是一年四季当中最为清爽的时期。要不然,相信不少军士都难以适应如此长途跋涉的高强度的行军。
当然,就算是最为清爽的时节,大西北的天气气侯也是多变的,主要是暴风无常以及时晴时雨。尤其是越过一片无人烟的戈壁地带时候,徐晃的这支远征先锋军就暴遇到了一场沙漠风暴。
还好,其军中有数万人马是西凉胡族的人马,当中更有不少军将对沙漠的天气有着比较准确的预测,在沙漠风暴来临之前,及时找了一个地方躲避沙漠风暴。这样才不让大军有什么太大的损失,仅只是有一些士兵受伤,以及损失了一部份受惊发狂的战马。
先锋军有惊无险的到达了乌鲁木齐。受到了阏氏族的热情招待。
整个乌鲁木齐,已经发展成了一座大城,是大汉最西的一座大城市。
因为极少汉人会搬迁到这座城池来生活,所以,此城大多都是阏氏族的族人。不过,别的部族人也有不少,汉人也可随处看到。
汉人大多都是跑商的汉人。但是,早在两三个月之前,大汉朝廷就将乌鲁木齐当作是这一次西征的前沿基地,在令阏氏族新女王集结其部放的大军,扼守住此城,将防线布置在西面更远的大汉国界线附近地方,确保此城的安全之后,大汉就不断的运送了无数军用物资到达了这里。
眼下,乌鲁木齐城内,各种军用物资堆积如山。当然,城内亦守备森严,严格提防那些堆放着汉军物资的仓库会遭受到一些不法之徒的破坏。
乌鲁木齐这座城市有点特殊。因为以前获得刘易的准许,这座城池,等于是一个半自治的城市,也算是归顺了大汉的小数部族当中,唯一的一个拥有着比较大权力的小数部族。
所以,在乌鲁木齐城中,虽然也有着大汉官府机构,但也有阏氏族的王宫,而王宫在此城的权力,要比大汉官府还大一些。因为,阏氏族的军马,并不直接受制于在此的大汉官府,而是直接听命于其部族的女王,新女王。
但是,这里面也有条件的,哪就是阏氏族部落,他们半自治的基础,是必须得要完全顺服于大汉。他们的军马,可以掌控在其女王的手上,但是,许多方面的政务,必须要按照大汉官府的要求来搞。而他们的军马,也只能并且必须要掌握在其部族女王的手上,一旦其军权旁落,落入了一些野心勃勃的家伙手里,不再听从其女王的命令,那么大汉官府就有权力要过军权,如若他们不服,那么,大汉朝廷就会出兵征伐。
这个,说到底,就等于是大汉官府在保着其部族女王的权力,确保其部族在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力的同时,也要对大汉永世保持着忠诚。
徐晃的先锋军,将在留在乌鲁木齐城休养数天,养精蓄锐之后,就会西出边镜,开始其征伐之旅。
在这几天的时间当中,徐晃与贾诩等等一众军中的谋士及军将,都要抓紧时间向此地的官府及部族女王方面了解情况。
大家一起共同制定大汉西出边镜作战之后,其征战的路线以及乌鲁木齐方面的补给问题,这些,各方面都得要协商好,否则,大军西出边关之后,就等于是孤军挺进,没有后勤保障,他们也难以取得太大的胜利成果。
现在八月份了,很快天气就会转冷,到时候,补给他会更困难。
西方的区域实在是太过广阔了,军队杀了进去,很容易与后续部队失联,所以,必须要制定一系列的西征计划及目标,如此,后勤补给才可以源源不断的送到前方作战的汉军手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