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那老者走近,刘墉深施一礼道:“敢问老先生,可是沔南名士黄公黄承彦么?”
那老者微一愣,微笑道:“什么名士?山野粗人罢了。八一中文网???.?8?1z?老夫正是黄承彦,敢问公子何人?”
刘墉再施一礼,恭敬回道:“后生晚辈刘墉刘崇如见过黄老先生。”
黄承彦讶然道:“可是曹公帐下,如今正出使襄阳的刘墉?”
“正是。”
“老夫方才还和女儿女婿谈到公子呢,却没料到公子竟到这里来了。”
“这么说孔明先生在家?”刘墉欣喜道。
“公子竟是来见孔明的么?”黄承彦一阵奇怪,自己的女婿只在襄阳微有薄名,这刘墉如何得知。
“在下仰慕孔明先生之才,特来拜访。”
黄承彦笑道:“听闻公子学识渊博,深得曹公信赖,每有决断,必先听公子之论。孔明寂寂无名,何劳公子折节相交?”
“孔明先生才是当事奇才,刘墉以之相比,却如同荧火比之日月。”刘墉这句话自肺腑,说得极是诚恳。
黄承彦见刘墉不似作态,心中虽是大奇,却也是好感更生,“难得公子一片真诚,只是孔明……”
刘墉一阵诧异,问道:“可有什么不妥吗?老先生请直言。”
“公子谦谦有理,老夫一见如故,甚是喜欢。只是曹操携天子以令群臣,孔明视其为****,因而……”
刘墉恍然大悟,以前读三国只以为诸葛亮不选实力最强的曹操,也不选实力次强的孙权,却选了无寸土之地的刘备,是因为能够在刘备手下做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原来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而是因为诸葛亮本来就是个铁杆“保皇派”。匡君辅国,安汉兴刘是他的道德底限和毕生追求。
刘墉眉头微蹙,这可如何是好?既来之,则安之。总不成就这样灰溜溜地回去吧。想到这里,他下定决心,拱手道:“多谢黄公指点,在下自有应对之词。”
黄承彦轻轻摇头,叹道:“公子为人随和谦逊。情真意切。罢了,老夫今天定要摆一下老脸,务让孔明和公子见上一见。”
“多谢黄老先生。”刘墉心中感动。
两人穿松林,过小桥,不一会儿,来到卧龙冈上。只见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清澈,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竹交翠,景色宜人。三间茅庐傍林而立,修竹叠翠,幽雅静谧,好一处清静所在。
黄承彦笑道:“刘公子,你瞧孔明之所。只像个隐士,哪像个名士!”
刘墉摇了摇头道:“什么居所不重要,重要的是里面住的是什么人。有句话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话音未落,一阵爽朗清越的之声破空传来,“好一个‘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只听门扉“吱扭”一响,从里面踱出一人。只见那人不过十七、八岁,身高一米八左右,面如冠玉。目若朗星,体态潇洒,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如神仙一般。
刘墉心中暗赞,诸葛亮这相貌、风采,要是上非诚勿扰,怕不得把所有女佳宾都给迷死了。正想着呢,只听诸葛亮道:“岳丈怎么回来了?”
黄承彦拉着刘墉对诸葛亮笑道:“这位小友孔明不可不见,老夫引荐一下……”
刘墉不待黄承彦说出来,先长施一礼,“在下刘墉,字崇如。早听说先生大名,特来拜会。”
诸葛亮惊奇道:“可是曹操处的刘墉?”
刘墉硬着头皮答道:“正是……”,正想着说辞呢,就听诸葛亮道:“早闻公子大名,如雷贯耳,想不到今日得见,真是孔明之幸。公子里面请。”刘墉脑中混乱,这是怎么了?以为要吃的闭门羹哪里去了。
黄承彦也是有些诧异,问道:“孔明不会有什么不妥吧?”
诸葛亮笑道:“若是其他人,孔明是一定不见的;若是刘公子,孔明则一定要见的。”
“这样就好。那你们聊,老夫先走了。”刘墉、诸葛亮拱手施礼,黄承彦喜滋滋地去了。
看着黄承彦的背影消失在山后,诸葛亮对刘墉道:“刘公子,请。”
刘墉也回礼道:“孔明先生请。”进到中门,只见上面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淡泊以明志”,下联是“宁静而致远”。
这两句话刘墉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三国喜欢上了诸葛亮,因为诸葛亮而读遍了关于他的一切。这两句话,本出自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后来,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引用并修定了这段话,使其更为精炼,成为经典,流传后世。
刘墉心中默念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是刘墉读书的座右铭,如今在这里看到更觉亲切。
诸葛亮看刘墉看这副对联入了神,不觉有些好奇,问道:“刘公子对此联为何如此专注?”
刘墉笑道:“在下也极喜这句,常用来警醒自己。古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人生的理想,要达到理想,个人操守是必需的,我还喜欢另一句……”
诸葛亮插话道:“刘公子想说的可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
“正是!”两人相视一笑,这亲近感便又多了几分。
等童子送上茶,刘墉终于止不住自己的好奇问道:“在下听闻先生以扶汉兴刘为己任,视曹丞相为乱臣贼子,为何对刘墉却如此的宽容呢?”
诸葛亮哈哈大笑道:“先前看公子神态局促,甚是不解,原来公子是担心孔明会拒之千里啊。”
刘墉脸一红道:“确是如此。”
诸葛亮笑道:“老子云,‘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是告诉我们,世上根本没有无用之物。只在你能不能用,会不会用。”
“我明白了!”刘墉心里一动,“为我所用则用之,不能为我所用则弃之。天下有用者都能为我所用。”
这就是诸葛亮的“拿来主义”啊。是啊,我怎么没想到呢。史上刘备病死。孙权称帝,派人到成都报信,诸葛亮可是第一个承认这个“伪政权”的。要知道,一个正统思想极重的人要迈出这一步是多么的不容易,这也说明了诸葛亮审时度势的务实精神,既坚持原则,又善于变通,不僵化、不教条。
“正是。聚古今之议论,以生我之议论;取天下之聪明,以生我之聪明。此之为择善也。”
这二人皆涉猎广杂,谈各处豪强之优劣,谈时事政局之得失,谈天文地理之变化……诸葛亮越聊越是心惊,自己从不轻易佩服人的,却猜不透这刘墉的才华到底有多深,有多广。在知人识人,战局变化,势力较量上,自己竟远远不及刘墉。刘墉更是咋舌。自己是占了现代人的便宜,哪像诸葛亮完全凭的是真才实学,尤其诸葛亮运筹帷幄之策、行军布阵之法,自己更是望尘莫及。
两人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尽兴。诸葛亮忽问道:“古圣有云:天无道不成天,地无道不成地,人无道何为人。崇如兄可知五伦?”
刘墉不明就里,答道:“刘墉略为知之,可是指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妻有情、兄弟有序、朋友有信?”
诸葛亮点了点头道:“正是。先贤都道夫妻有情,何以世上之男子多视女子为草芥、为衣衫、为玩物。随意弃之,任意处之,旁人也不以为意。”
刘墉听着这番言语,心中悲痛万分,叹道:“此事刘墉虽义愤填膺,却也无可奈何。”
“我与公子深有同感。”诸葛亮也叹了口气,说道:“这世上如公子、孔明一般之人少之又少。”
“这便是刘墉敬佩孔明兄之所在,特立独行、孤傲不群。来,刘墉以茶代酒,敬兄一杯。”
“特立独行,孤傲不群,好词!”诸葛亮哈哈大笑道:“孔明敬公子!”
两人一碰杯,呷了一大口茶,只觉浑身热血沸腾,诸葛亮道:“公子见识广博,对女子恭敬温良,我夫妻极是推崇。家妻自幼熟读经史,颇有才艺,公子可否一见?”
刘墉正想见见这位古代的明家,自是求之不得。诸葛亮见刘墉答应,便兴冲冲地吩咐童子去请黄月英出来拜见。
不一会儿,小童出来回道:“主母说身体欠安,请刘公子后堂相见。”
诸葛亮有些不悦道:“哪有主人待在内室让贵客见礼的道理。”
“孔明兄不必介怀。”刘墉不以为意,说道:“嫂夫人身有贵恙,自该刘墉前去探望才是。”
那童子又对诸葛亮道:“主母说院里花开正艳,请先生摘上一束。”然后又对刘墉说道:“公子请随我来。”诸葛亮摇了摇头,拱手施礼,自去院内摘花。
且说那童子引着刘墉行至后院外,说道:“公子,家主母便在院内小亭等候。”
刘墉见那童子神情有些古怪,一副强忍着笑的模样,便觉得有些奇怪,心中一阵嘀咕。瞧着里头静悄悄的也看不出有什么,微一踌躇间,那童子又道:“公子请。”
刘墉心一横,脚迈了进去。行了几步,也没见什么异样,刘墉渐渐放下心来,瞧见凉亭里立着一个女子,远远地看不清模样,想那便是诸葛亮之妻黄月英吧。
刘墉举步向凉亭行去,只觉小腿间绊到了一段细线,正犹豫时,突然从假山后窜出一条大狗,扑面向他扑了过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