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网站 > 历史军事 > 诸夏风云 > 005 无题 如题

005 无题 如题(1 / 1)

新建一军的消息并没有在军中留下多少的波澜,反倒是授予番号的决定在军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要知道,所谓的番号对于一支军队而言,简直就是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东西。就如今而言,大夏境内的能上战场的部队,除开本部的士兵和胡部的义从军加在一起也有将近十五万之多。

但是,有番号的军队也只有不过寥寥几个。须知道,只要是一支军队有了番号,那么这支军队就算是从头到脚全部打光了,也有从新复起的机会。不似那些没有番号的军队,打完了也就打完了!

真的比较而言,也就是后世的某国民政府,嫡系军与杂牌军的区别。换一个当前的例子就是,有番号的军队就是亲娘生的嫡公子,没番号的部队就是路边的狗崽子。

说不得,连狗崽子都不如。

不过,似这等的事情,多半是出自王朝太平或是王朝末世的时节。如拱卫京畿的四十万禁军之中,有番号的禁军就是上位禁军,如捧日,天武,龙卫,神卫等。这四支禁军自大赵立国以来,就是一直存在,并且会一直存在。

当然,如果大赵能够一直存在下去的话。顺道说一声,北方镇军的士卒之所以看不惯捧日四厢的禁军,就有着这一方面的因素在其中。哥几个跟北魏打生打死的还是一个杂牌军,你们一群兵老爷整日里在京畿享福,竟然是嫡系。

这世道咋能恁的不公平?!

或许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只是一个区区的番号而已,有必要这么重视吗?

答案是,有着这个必要!而且是,相当的有必要!

莫要小瞧这一个番号的作用,虽然只是一个区区的名号,但是从各个角度上来说,他的作用都不止是一个名号那么简单。别的不说,先就是饷银这一项。大赵给士卒发饷,发的可不只是银子。

粮食,绢布,铁钱等等之类的东西,都是可以充当饷银的。然后一说饷银,能够想起来的东西可就多了去了。比如,喝兵血,喝兵血,和喝兵血!或许有些人不明白,这都是实物的饷银应该怎么下手。那么,只能够说明你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太天真了!

当然,官场中的天真往往是和二傻子挂钩的。而且,这些天真会让你付出极大的代价!

最起码,这个时代的古人已经告诉我们,他们已经产生了何等精妙的贪腐方法。如宫廷的府库之中,会存在并积压着大量的绢布,而这些绢布会因着时间的久远,而逐渐的腐烂。

这个时候,这些个绢布按照规矩就是不能够用的。自然是要销毁的,但是负责将这些东西销毁的人往往并不会这么做。他们会将这些东西留下来,但是有人会问,这些都是坏掉的,根本就卖不出去。

怎么办呢?!别急,看戏法你得有耐心。

到了军中士卒发饷的时间,府库会启出相当的数量的绢布作为发饷的饷资。这些绢布可都是好的,毕竟,那些个丘八太爷可是不能够惹的。

然后,一个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那些个人只需要一个转手,将那些完好的绢布昧下,在将那些破烂的绢布发下去。于是,他们的手中就会得到一笔相当不小的进账。因为这一个小动作的存在,大部分的下位禁军得到绢布都是破烂到根本不成样子。

顺道说一声,上位禁军的饷银是一切如旧的。也就是说,部队有了番号之后,便是连克扣饷银都不会临到他们的头上。这可是一个实打实的利益,一个足够让他们所有人都眼红不已的利益。

对于这一帮丘八来说,荣誉什么的东西,根本不放在他们的心上。对于他们来说,真正勾住他们心思的只有实打实的真金白银,也只有这些东西才能驱使他们去为之卖命!

别看北军如今的待遇并不比禁军差,但是那些个东西可都是他们一个个用性命拼杀出来的。每一分的银子上都是带着血腥,京畿的那一帮大佬敢不给,只要他们敢不给,他们就敢撂挑子不干。

当初太祖皇帝北伐之所以会失败,还不是因为大胜之后的赏银没有及时到账,致使二十万大军于南京道前逡巡不前。说实在的,有赵一朝的武将的骄气固然是被压下去了。但是,普通的士卒一身混不吝的气息还是没有丝毫的减损。最起码,每年之中大赵士卒闹饷的事情就不在少数。

扯得却是有些远了!但是有一点却是令诸多的北军将士忧心。那就是待到了有一日北疆事靖,他们这些个厮杀汉又得往那个地方讨饷银去。所以,这个番号问题就成了他们极为重要的问题。最起码,朝廷里的人还不会蠢到对有番号的军队克扣饷银,所以,这才是成了大赵内诸多的将士对于番号看重的原因。

而这一点,在李信的大夏军中被很好的继承了下来。不过,在李信这里就不是为了什么金银利润了,而是为了实打实的荣誉。这一点也是李信所开创的大夏尚且处于一种上升的态势之中,整体的组织架构都处于一种积极的氛围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是使得人积极向上。而且,还有一点就是,大夏的士兵无论是生死都无需担心身后事。于是,在这股氛围之下,一众的武将自然开始追求另一种东西,另一种他们一直不曾追求过的东西。

即是荣誉!

就如同李信一贯宣扬的一般,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视荣誉为生命。所谓上行下效,李信既然推扬,自然也就有着一部分人拥护。而拥有番号,无疑是成了他们追求荣誉的另一种道路。

在如今的大夏军中,虽有大军十余万众,但是真正拥有番号的也只有如今尚且镇压在陇南的定远军。而新军以着天子门生这一点走了捷径,得了一个番号并没有什么。

但是,“羽林”这两个字就很有问题了!

所谓羽林,就如李信所说的那般,取自“国之羽翼,其盛如林。”单凭字义的解释,确实是这般。可是,有些东西却不只能从字面上解释就能够说的通的。

羽林,初名“建章营骑”,以警卫建章宫得名,后改为羽林,取其“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义。《汉书》曰:“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属光禄勋。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羽林孤儿。”

待到东汉时,羽林军更是成为了皇帝内卫的象征,虞朝,周朝,以及前朝都有羽林军的编制。待到了本朝的时候,太祖皇帝收四方军权于中央,设立禁军,皇室的戍守自然也就不要羽林军了。故而,本朝其实是不设羽林的。

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这些人不懂得羽林军所代表的是什么了!

羽林者,自古以来就是天子禁军。李信此举究竟有什么含义,他们多少也是可以揣度清楚的。毕竟,李信的动作一直都是明目张胆的很,那几乎是直白的动作,简直就是在宣告,他的目标就是那个坐北朝南的位子。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军中的声音才会这么的小,毕竟,所谓的天子亲军,自然是由天子门生担任。这才是最合适的!

至于其余的代表了什么,他们只表示,李信的野心越大,他们就越高兴。

毕竟,有能力的臣子从来都不会因着主君的野心而皱眉!

……

开京城,乾清宫。

殷祯有些疲倦的揉了揉脑门,继续批阅着眼前堪称是庞大的奏折。当皇帝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活计,如果是轻松的活计的话,也就不会有着孤家寡人这样的称呼了。

坐在这个位子之前,他的心里有敬畏有向往,但是如今,他却只能对已经故去的先皇敬佩之至。能够将偌大的一个帝国治理到如此程度,比其他来可是优秀了不知多少。

心中思虑,殷祯又从奏疏拿出了一本。足足四年的时间,已经足够让他成长为一个勉强合格的皇帝。从当初听闻北虏南侵的消息便是彻夜难眠的他,如今已然多了不少的静气。

只是……

在这四年间,他的那个弟弟宁王也已经成功的传开了一个“贤王”的名头。甚至,还有些人隐隐与当初的殷义所相提并论,对于这些人打的究竟是什么主意。他心里多少也是知晓几分,只是他在这个位子上坐着,就根本不容人插话。

甚至,他还知道,那些流言的背后,还有着他这个弟弟的身影。自从执掌这个大赵以来,越来越多的势力归属向他。但是,也同样有着一些不得志的人盯上了他的那个好弟弟。

整日的出入宫闱,无视宫禁,明明已经十八周整。却是迟迟不肯出阁,整日的留在宫中。想干什么,等着他这个哥哥大行不成!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对着自己的那个弟弟越来越不顺心。

哪怕是他性子温和宽厚,对于这种死皮赖脸的行为也只能是心烦至极。跟太宗皇帝不一样,他没有继承到太宗皇帝一丝一毫的胆气与凶狠。这一点,在大赵朝廷中已经是众所周知。

要不然的话,也不会让宁王还活着了!换了太宗皇帝,或许是早就找个由头扒了他的一身爵位,而后赶到宗府之中,贬为庶民。亦或者,直接就是赐下鸩酒白绫。

“当今的官家是个仁厚之人!”

不知道从谁的口中流传出来,只是在出来的那一刻就已经被所有的人共同认可。比起先皇来说,当今的这位官家确实是一个仁厚人。

对于外界的评价,殷祯多多少少的也知道一些。他并没有太多的野心,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或许有些不合适,但是对于殷祯来说,他并不是太喜欢大动刀兵。

一是因为他个人的性子恬静,从根本上就不是好大喜功之辈。另一个则就是,太祖太宗两朝的底蕴在淳化年间已经被尽数消磨了个干净。至于名留青史,他也不稀罕这个。远的不消说,就是三年前的那一场大胜,就足以让他的名字记入大赵的史书之中。

更何况,他即便是想要大动干戈,也是没有大动干戈的能耐与底蕴。最起码,河北在北疆一战之后,受创甚深,到现在尚且没有恢复过来。除了江南一地之外,其余诸路全部都是被压迫到了极致。

想着,殷祯的肚腹间就传出一阵咕鸣。

侍立在一旁的王当见到眼前的殷祯眉头轻皱,轻声问道:“官家,可否叫御膳房传膳?”殷祯点点头,而后道:“就叫一碗羊羹吧!”

“诺!”

侍立在一旁的王当就要出门,就听得后面传来一句话。

“等等!”

王当回头,看见殷祯一脸犹疑,最终还是道:“罢了!羊羹就不要了,你给我添一壶茶水吧。”王当一愣,顿时明白殷祯的毛病又犯了,苦苦劝道:“官家,您身为一国之本,可当是注意自己的身体,这饿着身子,可是要出问题的!还请官家以龙体为重!”

殷祯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摇摇头,“朕一向是没有晚上吃宵夜的习惯,如今若是开了这个先例,日后御膳房的人必定每天都会杀一只羊。朕只是如今一时的饥饿,哪里能够因为一时的口腹之欲而造成如此的后果。所以,还是算了吧!”

王当红了眼,看向殷祯的眼眸顿时满了担忧之意。对于他来说,自小看着殷祯长大,可不只是皇帝那么简单,两人之间的情谊早就不是一句主仆所能够说的清了!

看着神色坚定的殷祯,王当抱怨道:“满朝的文武将臣又没有一个省得,官家何必至此?”

殷祯脸色一变,看到王当担忧的眼神,终是道:“朝中的诸公无不是兢兢业业,公忠体国,只有朕才浅德薄。这些话,大伴日后却是不要再说了!”

看着一脸坚决的殷祯,王当长叹一声。【苍天,愿您少降些灾劫吧!最起码,让官家歇歇也是好的!】

本章节来自于逐浪手机版感谢小海豚_23473687订阅支持。

最新小说: 三国美色 催昭嫁 我的女友是诡异 真名媛穿成假千金 穿成首辅大人的童养媳 说了多少次,别管我叫大哥! 霓裳铁衣 诸天武侠:从全真开始 公主万福 快穿之女主终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