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在家乡劳动的三年里(十五)(4)
(356)初逢一帮小插青
在那蓝天白云之下,今到一幕幕“史无前例”运动的穷折腾,消耗了无数的物质。这也只是为了所谓创造与人性、人生疏远的精神而已。并且,它的确又是存在于滚滚红尘之中那狰狞的现实。
哦,我们那曾经动荡过的青春岁月啊,为什么还允许泪花老是在流淌不干?但却又要禁止鲜花能朵朵盛开?它究竟又得要荟萃多少那种反常的奇特?
其实,那些凡人的声音,也实在也太无能了。竟然对于遥远时空的追问得如此地微弱和渺茫。
我们应该要伸出自己的双手,大胆去捧起那些只剩下韶华流逝后的虚空……
哦,我们的青春岁月,虽然是碰上了这个“史无前例”运动的年代,又因为到处都是当年大气候的环境。
所以,这能够会在我们的记忆之中,就可轻易抹净的吗……
有诗叹曰:
初逢一帮小插青,纯真可爱喜相连;
短暂相处才半日,心心相印喜心田。
半日便到城桥村
我的那个高中同学,当她远远便认出是我到来了后,便一声不响地悄悄离开和她一块在溪边洗衣服的那几个小伙伴。随后,便来到了我的跟前,悄然的不声不响地带我进到村子里去。
此时,我只是紧跟地在她的屁股后面,一边在慢慢地走着,一边在左顾右盼起来。不一会儿,我们就踏进到了正好有个天井的屋中。
紧接着,再沿着这个天井旁边的屋檐上走去。于是,我们便一块地进到了一套是可以进行一围一锁,就像现在时兴的所谓“套间”式样的房屋里面去。
此时,我才发现,在这个“套间”的房屋内,除了有一间小厨房和一间较大一点的会客厅外,另外,还有着两间较大的住室。
其中,有一间一定是那些女知青们所居住的。因为,从房间内的摆布上来看,便可分辨得一清二楚;而另外的一间,不难看出,便一定是那些男知青们所住的不会错的了。
此时,便令我想到,也许是那几个女知青她们一有空闲的话,便比较注意打理自己住房的内务。她们不仅对自己所穿的衣服,经常进行换洗。同时,还会善于抓住在空闲时间,花点心思进行整理,把房屋内的床铺和杂物,全都能弄得比较整洁且有条有理。
可是,那两个男知青他们所住的那间房子,可就有点不大像女知青的房子那样地去讲究了。其实,他们也许就没有多大的心思,去弄得像另外一间那样比较整洁且也有条理一点。
此时,我才发现有两个大约是十六、七岁上下年纪的后生仔,正在其中的一间房子里,聚精会神地摆弄着乐器。其中的一个,在学拉二胡;另外的一个,正在学吹箫。
从表面上听起来,他们所玩弄乐器的水平却不见得怎么样高明。也许,他们只是在工余饭后,随意地弄弄消磨时间,以便图个自娱自乐而已。
要真是与一些内行一点的人比较起来,那在水平上来说,可就“高佬跌跤——差得远”了。但是,他们还是玩得是那样地萧洒和开心。
“陈建清,刘健,我们‘家’里来‘亲戚’了,还不过来欢迎他的光临。要知道,他可是从千里迢迢的东平远地第一次到来我们‘家’作客的‘亲戚’啊,可千万别怠慢了我们的客人呀……”
当即,我的那个高中同学,便何不客气地采用一种近乎像个大姐姐一般的口吻,假装吆喝他们这些正在玩弄乐器的两个小“插青”兄弟。
“……同志,你好!贵姓?”
只见其中的一个小“插青”兄弟,忙着放好拿在手中的二胡,似乎显得还有点面腆和害羞的样子,随便地轻声问了我一句。
而另外的那个学吹箫的小“插青”兄弟,马上很勤快便走进到那间小厨房中,剩了一碗还有点热气的米汤递给了我。并且,还一边热情好客地招呼我坐在客厅的食饭桌的凳子上。
“请听好呀,你们就只管叫他做王同志吧,他是我过去的高中同学……”
我的那个高中同学,正在门口天井旁边晒凉衣服的竹竿上,一边忙着凉起她刚刚在小溪边洗好的两件衣服;一边正在对那两个房中玩乐器的小“插青”兄弟说着。
此时,我不禁自然便想到,这套两室一厅一厨房的民宅的房主人来。也许,这个房主人早已经外出工作去了,而房子暂时还空闲起来。要不然的话,那能有如此这般闲置着的房子让他们居住。
于是,生产队为了解决这些刚分配下来不久的“插青”,临时还无房居住的问题,才向此套房的房主人暂时借用一些时候。
我相信,到了冬闲季节,生产队一定会利用政府拨给“知青”他们的那笔安置费,另外再进行筹建新的住宅给他们居住。从而,就能够根本上帮助解决这些“插青”,一时之间还没有自己房舍的大问题。
后来,听我的那个高中同学告诉我的真实情况,的确与我的估计不谋而合。
正在外面村上小溪旁边进行洗衣服的那三个女知青,此时已经在外面的村边的晒竹竿上,将那些洗好的衣服凉好,全都一块地回来了。
“梁有昉,骆菊英、刘娟毅,你们三个听好啊,我们‘家’今天的这个来客,就是我过去高中的同学。大家就管他叫‘王同志’吧……”
随后,我的那个高中同学,她便落落大方地把我介绍给了她们三个认识。
此时,我只是看见她们个个都脸带笑容。并且,还一面在爽朗地喊着:
“王同志好!”,当时,我听到她们这样甜甜的呼喊声,顿时心里感到乐滋滋的。似乎一下子之间,便觉得没有了那种初来窄到时的寂寞和佰生的感觉。好像便在瞬息之间,就自然而然地把那种隔阂给拉了近多了……
接着,我的那个高中同学,她又将这三个女知青分别一一介绍给我知道。
此时,我这才真正地懂得,那位个子矮小一点的,但看起来却比较成熟老练一些的那一个叫做梁有昉;个子较高,而脸蛋却红里透白,且脸上又常带着笑容,面部有些方圆的那一个叫做骆菊英;另外一个身材比较修长,且反而显得苗条一些的叫做刘娟毅……
当我此时看见了这帮稚气未脱,但个个都显得那样朝气蓬勃、活泼可爱的小“插青”们的种种天真浪漫的表演,真是有点惹人喜欢。
要知道,我的那个高中同学,她已经是一个年近三十并且还经历过七、八年的社会实践锻炼和考验的大姑娘。如果单纯地用这点去跟他们这几个小“插青”进行比较来说,就是要显得成熟和老练得多了。
似乎,她与他们之间在不少的地方,已经有点几乎像成为了两代人那样了。
要知道,他们当中的那五个小“插青”,其实大多也不碍乎只是才十六、七岁的小小年纪。又都是一些还只能算是尚不大懂事,且又是些幼稚与还天真的小青年而已。
说句实在话,对于像他们这样大小年纪的城市里人来说,要不是由于因为来了这场上山下乡运动的折腾,他们此时的大多数,可能还在家里那种养尊处优的好环境下悠闲地生活着。甚至,还受到父母和哥姐们百般疼爱和呵护哩。
而现在,却断然要他们一起都到农村里来,重新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本身显然就意味着,要他们到来农村安家落户,在思想上就要装上准备长期吃苦头的打算了。
因此,他们今天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步,除了这是大势所趋之外,对于他们来说,恐怕已经算是多么的不容易了。
要知道,往后他们除了要在日常的劳动工作中,不仅仅是什么样的农活都还得要重新进行学习之外,就是在日常生活上的起居饮食等诸多方面,也都还得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渐渐适应,甚至逐渐去养成习惯的漫长过程啊……
每次当我一旦想起这些,我便自然想起当年高中毕业后,就怀着满腔热情,积极响应党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伟大号召,自动要求到凤山大队插队落户的那段难忘的经历。对于我来说,一直至今天,我还是记忆犹新的……
那个时候,对于我这个一贯以来都在学校读书,很少到农村去体会农村的艰苦的人来说,要到农村去,不仅意味着得要首先过好劳动这道关外,更为重要的,就是还得要过好生活这道关才行。
你可要知道,当年正是遇到了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中,最为艰难的时刻啊。
而现在,他们在各方面具备的客观条件,自然地都要比起我们那时候来说,毕竟要好得多多了。
一方面,他们还能享受着一年的国家粮油食品方面的定量供应;另一方面,他们又全都是以集体组织的形式,一块地到农村来安家落户的。最起码在某些方面来说,还有人进行具体管理和操办着。
而这些优越性,对于我当年来说,根本上是无从谈起的。那时候,完全是依靠一个人进行“单打独斗”,并且是凭借着自己一时的感情冲动,而到农村去的。就单从这一点来说,与现在他们比较起来,那便是有着天壤之别了。
但是,你可要知道,当这一年时间过去了以后,到了真正是“断了乳”时,那才是他们真正品尝到农村来吃苦头的时候啊。
因此,我可以这样地大胆断言,他们真正要闯过的最难关,还并非是现在,而是在日后呢……
此时,已经从外面传来了生产队长正在呼唤社员出工的喊声。
我当时正好像听到个子较高,脸蛋方圆且红里透白并常带笑容,有点像是他们知青小组的组长的那个叫骆菊英的女知青,正在对我的那个高中同学低声地吩咐说:
“今天你就不用再出队里的工了,就在呆在家里帮忙做做中、晚餐吧。要记得将昨晚队里刚分给的那些芋头和蕃茹一块全煮好。同时,你也可以有空在家里好好陪陪王同志呀……”
那个叫做骆菊英的女插青,听她说起来,似乎是“话中有话”似的。但是,她此时却竟然说得是那样通情达理,不禁让你觉得心里异常地变得舒坦起来。
因此,我的那个高中同学,她马上便高兴地爽朗应允了下来:
“噢,好吧……”
不一会儿,他们便全部都离开了房间,各自便拿着工具出工去了。
刚才,这里还是一片人声鼎沸。可是,此时在这房间的里里外外,马上便都销声匿迹起来了。
最后,还留在客厅内的,就单单还只是剩下了我们两个人了……
正是:
半日便到城桥村,众人喜迎心轻松;
小小年纪就吃苦,千磨百练定成功。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