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锐的这个计策是可行的,是可行的,是老成谋国。
众人忌惮的是王骥的身份,因为他是王震的心腹。
如果把王骥和他大军分开,这就是用了一招釜底抽薪。
王骥手下的大军,乃是南方数省合力凑成的。
大军可能会听王骥的号令,但是一旦王骥不在,大军只会听从朝廷的指派。
至于王骥,在离开了大军之后,他就变得不再那么令人担忧了。
一个光杆司令,又有什么好怕的?
将王骥调往南京,这是对他明升暗降。
王骥离开了军队以后,也就成了没有牙齿得老虎。这样的王骥,并不可怕。
此时的朱祁钰,他的摄政经验还不够多。
朱祁钰疑惑的说出了他的担心。
“南京,虎踞龙盘之地。太祖更是因之,以成就了不世的霸业。”
“如果王骥去了南京,本王还是不放心。”
朱祁钰没有明说,但是重臣们都知道他话里话外的意思。
王骥对于朱祁钰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要是让他去了南京,会不会再来一次朱元璋定都金陵城的故事?
朱祁锐在说出调王骥去往南京的时候,其实已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向着朱祁钰一拜后,朱祁锐开始解释了起来。
“南京,大明两京之一。太宗虽然迁都北上,但是南京仍旧有着六部等一整套的行政机构。”
“南京,一直都在朝廷掌控之中,更是我大明遥控南方七省之所在。”
“王骥到了那里以后,他也掀不起什么水花!”
朱祁钰这下放心了。
如今大明还是人心尽在,对于朝廷的任命,王骥只能遵从,不可能敢公然抗命。
哪怕就算王骥有想法,他手下的将校也不会陪他干杀头的买卖。
将王骥调离以后,朝廷再趁机指派新的将领前去,这样就可以牢牢的掌握控住这支军队的军权。
而且王骥到了南京以后,南京的官员其实就会知道朝廷的别有用心。
王骥想要做点其他什么不利于朝廷的事情,只怕还没等他动手,南京的官员就会把他给绑了,然后送到京师治罪。
朱祁锐在说完了以后,对着朱祁钰拱手。
“这不过是本王的一家之言,还有很多考虑不周的地方。具体的定夺,还请监国示下!”
朱祁锐一口一个“监国”,一口一个请示,这都是为了凸显朱祁钰执政的合法性和存在感。
朱祁钰的眼睛在一众大臣身上扫过了一遍后,得到的都是肯定的回应。
朱祁钰也不再犹豫,对着他的三弟朱祁锐点头称赞。
“邺王的谋划,完美的解决了眼下的困局,实在是两全之策!”
又是讨论了一会后,从各地调大军勤王的事情,都已得大体的商议妥当了。
吏部尚书王直,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以后,把他的疑惑对着众人讲了出来。
“这么多军队调来京师,他们相互之间不熟悉,又有着各自的实力情况。要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宿将出来,只怕会乱了阵脚。”
“本来张辅、朱勇、吴克忠等人,都是能够镇住场子的。只是这些军中宿将,都死在了土木堡。也不知道,还有谁能当此大任?”
内阁学士陈循,他在想了一会后,说了了自己的主意。
“宣府总兵杨洪,正统第一名将。他常年镇守边疆,可谓是是一员虎将。以他的资历和威望,可以让军中将领心悦诚服。”
朱祁钰确实脸上有些担心的说:“杨洪是永乐朝的旧人,他已经六七十岁了。他来主军,只怕不太稳妥。”
这是朱祁钰第一次显示他的军事智慧,他的看法也是没错的。
杨洪年事已高,精力必定大不如前。
由杨洪来统筹整个京师防御体系,只怕他会感到力不从心。
因为这份工作的强度实在太高了,不是一个垂垂老矣的人能够吃得消的。只有人在当打之年的武将,才能够胜任这份重担。
一众大臣又沉默了,他们一时半会也没了合适的人选。
如今明朝的困境,都拜“大明战神”朱祁镇所赐。
要不是他胡作非为,那些德高望重、能征善战的将领们,又怎么会葬身在瓦剌的铁蹄之下?
朱祁锐知道杨洪这个人的,他在宣府多年,蒙古人敬畏的称呼他为“杨王”。
“经过瓦剌和鞑靼的合力进攻,我大明在塞外的军堡尽数丢失。”
“如今整个塞北,唯有宣府孤悬塞外。”
“宣府为居庸关屏障,居庸关过后就是京师。”
“宣府不存,居庸关难守,居庸关丢失,则京师暴露于贼人眼皮底下!”
朱祁锐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明示宣府在边防上面的重要性。
“杨洪父子久镇宣府,他们在那里威望高、实势力深。如今非杨家父子,不足以保存宣府。”
朱祁锐的话,得到了重臣们的同意。
见到重臣们都是点头,表示认可朱祁锐的看法后,朱祁钰知道该怎么做了。
“那就仍旧以杨洪为宣府总兵官,令他们父子负责宣府防务。”
朱祁钰停顿了一会后,又接着往下说。
“总揽全局的人选,我们可以稍后再来商议。我们可以慢慢想,这事也是急不得的,必须稳妥为上。”
于谦这个时候又出来了。
“杨洪、石亨等人,此刻尚且在牢狱之中。还请郕王殿下,将他们放出来戴罪立功!”
这下子,朱祁钰不理解了。
杨洪是军方大佬,有负担重症宣府的军务,怎么就会有了牢狱之灾?
于谦解释:“土木堡一拜,宣府、大同一线的将领多有失职。”
“所以战后,不少将领都被问罪下狱。”
“杨洪在瓦剌合围土木堡的时候,没有从宣府出兵救援,这就是他的罪状。”
朱祁钰结合最近的军报,也算是弄清楚了。
土木堡距离宣府不远,骑兵全力突进之下,半天就可以到达。
所以杨洪没有派出兵马前去土木堡救援,倒也是符合“救援不力、畏敌如虎”的罪名。
“土木堡一败,非是天灾,乃是人祸。”
“杨洪一时判断失误,到也怪不得他。”
“莫说是他,我大明又有几人会想到,三十大军竟然会在土木堡败于三四万敌寇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