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我带好装备,骑上家里的一匹健马直奔莫日根他们的鄂伦春部落而去,半个时辰左右,就到了鄂伦春人世代居住的部落,鄂伦春猎人部落位于靠山屯西南方向十几里远,说起“鄂伦春”这一名称的由来,最早还是在清初文献里才有记载。《清太祖实录卷五十一》在一份奏报中首次提到“俄尔吞”,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上谕中称之为“俄罗春”。此后才比较统一的以鄂伦春这一名称来称呼他们。“鄂伦春”一词自古以来有两种含义:其一为“使用驯鹿”的人,其二为“山岭上”的人。鄂伦春族的祖先最早是“室韦”人,即世代居住在森林里的人。到了元代,被称之为“林木中的兀良哈”,到了明代被泛指为“北山野人”。鄂伦春族人属于游牧狩猎部落,他们几百年来一直都游猎于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西起石勒喀河,东至库页岛这片广阔区域。十七世纪中叶,沙俄殖民者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迫使很多鄂伦春人南迁,渐渐集中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地区。清朝立国初期,鄂伦春族作为“索伦部”的一部分,被编入“布特哈八旗”,从此鄂伦春族被纳入清朝的统治范围,对清朝承担贡纳貂皮和服兵役两大义务,充当骑兵的鄂伦春人被称为“摩凌阿鄂伦春”,意思是“马上鄂伦春”,贡纳貂皮的猎民们被称为“雅发罕鄂伦春”,意思是“步行鄂伦春”。同治年间以后,根据鄂伦春人游猎的区域先后实行了“五路、八佐”和“四路、八旗、十六佐”的建制,并一直延续至清末。
鄂伦春人最富有代表性的传统居所被称作“仙人柱”,“仙人柱”是鄂伦春语,意为“木杆屋子”,汉语称之为“撮罗子”,是鄂伦春族游猎时期居住的房屋,通常是用桦木杆和桦树皮或兽皮搭盖而成的简易房屋。它类似于庐帐住所,“仙人柱”整体上看去呈圆锥形,首先要用两根“阿杈”(带杈的杆子)支起,然后把六根“托拉根”(搭在阿杈上的主杆)搭在阿杈上。顶端套上“乌鲁包腾”(柳条圈),在乌鲁包腾周边搭上二十多根树杆,“仙人柱”的骨架就基本上搭成了,“仙人柱”外的覆盖物一般分两种:冬天通常用狍皮和芦苇帘,把狍皮缝制成三块扇形的围子,然后把芦苇帘压在围子上面。夏天一般用桦树皮覆盖在“仙人柱”之上,从桦树上把大张的桦树皮剥下,再把桦树皮里外凸凹不平的部分剥掉,最后只剩中间的薄皮,再把这种皮放在锅里蒸煮,晒干后能保持柔软,不易折断,把加工好的桦树皮一张一张缝合起来,最后变成宽为一米,长三、四米的覆盖物铺在仙人柱树干的支架上。
“仙人柱”内部通常都在西南侧或东南侧留下出入口,在冬季,门帘子通常都是用狍皮,其它季节则用柳蒿枝条编织而成,“仙人柱”顶端会留出洞孔排出里面生火产生的烟气,下雪天,为了防雪会在洞顶上铺盖上一块狍皮子。“仙人柱”内三面住人,一面是门,门上挂狍皮或柳条门帘,在地当中搭有一个火堆,是用来取暖和做饭用的。这种简易房子很容易拆盖,而且建造“仙人柱”的原料在兴安原始森林中随处可以找到,所以非常适合于鄂伦春族的游猎生活。由于有经常迁徙的习惯,“仙人柱”内的摆设也非常简单,除了睡铺之外,都是必要的生活和生产用品,煮饭使用的锅一般放在粗大的木梁上吊着,或是用铁杆、石头堆架在高处。
由于经常需要在野外狩猎,鄂伦春猎户一般会在临时宿营地搭建临时住所,这种临时住所一般被称为“迈罕”。“迈罕”一般是使用三至四幅白布连接成长方形的布蓬,搭在两根竖起的木杆和一根横着的木杆上,然后四角插上细木杆,将布蓬上的绳套套在杆上,简易的“迈罕”就搭成了。围起的“迈罕”中央放置吊锅和火堆。一般在冬天为了取暖,鄂伦春人也习惯盖木刻楞房子居住,木刻楞就是把木头一层层码垛堆起来建好的房舍,盖房的木材一般都会选用直径在三十厘米左右的原木,量好尺寸,将每根原木的两面砍平,两端砍成同一规格的凹槽和凸形,然后将砍好的木头一层一层的垛起来,两端连接处咬合在一起,木层之间的缝隙用大泥封死,再搭上房盖安上门窗就可以住人了,这种房子比“仙人柱”和土窑子要好的多,不仅敞亮暖和而且还结实耐用,通常可以住好多年。
我眼前的这一大片鄂伦春部落既有“仙人柱”的居所,也有用木刻楞盖的房子,在村口附近玩闹的几个鄂伦春少年看到有人来到部落,急忙去向大人通报,不大一会,就看见莫日根和一位族中长辈来到村口迎接,莫日根看到是我来了,十分高兴,急忙把我向他们的老族长进行介绍,我急忙按照鄂伦春的礼节向老族长施礼请安,一边说话一边走进了他们的“仙人柱”居所,“仙人柱”里已经站立着十几个鄂伦春猎手,有五名老者席地而坐,莫日根为我一一引见族中的长辈,我向几位老人家一一施礼,几位老者对我愿意参加这次猎虎表示了谢意,莫日根又为我一一介绍了参加围猎的十名猎户。
大家坐下一番寒暄之后,族长和几位老者起身带领所有人来到了鄂伦春部落的神堂,部落里每次狩猎行动前,都要在神堂里举行祭“山神”的仪式,就见神堂正中央摆放着一个用巨大松树木刻的老人像,莫日根告诉我说,这是鄂伦春信奉的山神“白那恰”,“白那恰”神像一般是选用一棵大松树做材料,在树的一面用猎刀将树身中央的树皮全部刮掉,然后在松树上刻出一位老者的头脸、眼睛、眉毛、嘴和胡子,再用黑木炭将脸部描黑,最后用火把燎过头像之后,山神“白那恰”就能显灵了,可以保佑上山狩猎的鄂伦春猎人了,就见老族长在“白那恰”神像前非常郑重的摆上祭品,祭品分别是山中猎物的头、尾、爪、整鸡、白酒、及捕猎的猎具,然后点燃松香,将松香洒在火堆上,一股带有松油特有的清香在“白那恰”里四处弥散。
“仙人柱”内所有的人都跟随着老族长一起跪下,老族长手里端着桦皮碗,碗中盛着马奶酒,向神像敬酒,就听老族长说道:“山神”啊,我们把乌力楞建到您的山上,请保佑我们的大人和孩子吧,请赐福给我们吧,赐福给山林吧,族中的勇士病了,我们要上山猎取老把头了,请保佑你的子孙平安归来吧。说完这番话,老族长站起身来,拿起一块放在贡桌上的狍子肉,恭恭敬敬抹在“白那恰”的嘴边,然后所有人都跟着他趴在地上给“白那恰”神像磕了三个头才起身,老族长用短木头堆在仙人柱中央的吊锅下把火堆点着了,开始煮已经放在吊锅里的各种兽肉肉干和各种野菜团,按照鄂伦春的传统,这个吊锅一旦点着火,直到上山打猎的猎人平安归来才可以熄灭,否则就会给猎人的生命和整个狩猎活动带来危险,直到把这些程序一一完成,整个拜祭山神“白那恰”仪式才算全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