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域茂密的树林深处。
虎头魔兽跪在地上,十分虔诚而又恐慌的道:“对不起尊敬的蛇君冕下,我没有完成任务,江东城那边已经成功运输过去三趟粮食了。”
“哼!!”一声冷漠的怒吼,黑暗中显露出一双鲜红的瞳眸,这条庞然大物缓缓走出黑暗之地,出现的乃是一条半人身的蛇怪!
这蛇怪冷说道:“之前你遇到那楚天也就罢了,他拥有强大的兽魂,失败不怪你,可你怎么连轩辕国,纳兰紫他们那两支队伍都失败!?”
“这……圣王您知道,轩辕国和纳兰紫这两个人都不是我所能够对抗的,我们试探性的去进攻了下,结果非但没有成功阻拦他们运送粮草,反而还被他们屠灭了光。
“哼!!!”又是一声冷漠的怒吼,这条半人身蛇怪冷冷的盯着虎头魔兽,那张人脸上越发的充满煞气,它赫然对其道:“滚!赶紧滚!”
虎头魔兽匆忙站起身子,离开这里,半人身蛇怪坐回自己的位置,单手抚住额头。
不多时,一人缓缓走入这里,见到来者,半人身蛇怪微微皱了皱眉,在察觉到来者是谁后赶忙从座位站起,俯腰道:“主人,您来了。”
却见来者,身长不过六、七尺,相貌平平,但让人一眼记住的便是他那双发着绿色之光的双瞳!
……
经过那一场颇为危险的兽潮围攻之后,楚天和上官君如最终安然无恙的回归到江东城,与此同时其他两波队伍也跟之前来,他们分别是轩辕国率领的队伍以及纳兰紫纳兰阔两名纳兰家的天才带领的队伍。
回归江东城,楚天见到纳兰紫便是与其相拥一下,见到轩辕国后对他们问道:“不知在这路途上你们可曾遇到过兽潮袭击?”
“遇到过,不过这些兽潮本领也就那样,有我轩辕皇室家族的护卫以及纳兰家族长老护卫这次运送粮草倒是也简单。
”轩辕国答道,这么说着,笑了笑道:“让我没想到的是第一个到达皇都的竟然是楚天兄弟啊。”
“梵都与江东城相距最近,我能够第一个前来也没什么可以惊讶的。
“好,那我便请楚天兄弟吃一顿饭,带上纳兰家的人,我们一起去河边酒楼!都说河边酒楼的饭菜最好吃,我到想要见识一下究竟如何好吃了。”
楚天也没推脱,与纳兰紫纳兰阔一起前往了河边酒楼当中。
城主府邸,上官君如将他们遇到兽潮围攻的事件告知了上官曲达,并且还将自己找人来测试楚天本领的事情一并告诉其父。
上官曲达在得知楚天竟然如此强大之后不由得惊说道:“此子当真是天之骄子,只是不知他的身世如何,据你所调查的情报,这楚天是西梁国人,师承隐宗一脉,只不过为父从来都没听说过隐宗出了一名如此强大如此天赋异禀的天才啊?”
上官君如也是皱起眉头,在思索片刻后道:“父亲您的意思是?”
“无事,楚天的身世如何暂时无需得知,我们只需要知道他是在帮我们就可以了。”上官曲达这么说着,想起什么,道:“对了,近些日子你需要好好休息不要太过劳累,我们江东城也不至于让你一个女子东奔西跑,忙东忙西的。”
上官君如沉默片刻随即点头道:“是,我知道了父亲。”
较为艰难的日子就此度过,有了粮食供给,从唐国皇都而来的难民也有了温饱,一切都在朝着好的地方前进。
时间过得很快,十日之后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发展着,有关皇都的夺回计划也在慢慢筹谋当中。
楚天则是乐得其所,并没有人找他帮忙之类的,皇都夺回计划属于高等机密,哪怕是纳兰紫也只能够听个浅显,具体的夺回日期也只有轩辕皇族本土强者才知道。
像这种平静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大概在皇都沦陷一个月后,自西梁国来了一名使臣,唐国大臣见到西梁国人前来纷纷提起了精神,生怕这又是什么宇文严一类的祸害。
不过相对于大臣们的敌视,轩辕皇帝倒没那么神经质,好生接待了这位使臣。
西梁国使臣毕恭毕敬的鞠了一躬,道:“小国丞相李乐在此代替西梁国向诸位谢罪!”
轩辕皇帝赶忙道:“贵国何罪之有?李丞相速速请起。”
李乐叹息一声,抬起脑袋,正直身子,道:“孰能想到,那宇严竟是宇文家的后代,并且还会操纵兽物来进攻皇都,此等事情都怪吾察不严,皇都失守也是吾国之罪,即使皇帝陛下不追,吾等也将自行谢罪。”
说罢李乐便是磕下九个响头,他的脑袋都被磕破,流出一行鲜血来。
“李丞相,你这又是何必呢!“轩辕皇帝摇头道。
在磕完这及九个响头之后李乐正颜看向轩辕皇帝,道:“轩辕陛下,吾带西梁君主之命前来请三个人前往西梁国!”
“所谓何事?”轩辕皇帝先不问是谁而是直接问什么事情。
“此事乃是有关斗气世界未来的惊天大事!!”
“哦!?那前去之人是谁?”
“第一人便是皇族轩辕十皇子,轩辕国殿下!”
“第二人,乃是唐国英姿将军纳兰紫。
”
“第三人则是纳兰家英才,纳兰阔!”
这三人说出,朝堂之人纷纷你瞧瞧我我瞧瞧你。
尤其是纳兰阔、纳兰紫、轩辕国三人。
他们一齐问道:“为何是我三人前去?”
“十皇子殿下身中流着轩辕皇室之血,实力天赋又是最高所以便是你去,纳兰紫将军身中流着纳兰家之血,实力也是年轻一辈的最高所以也是您前去,至于纳兰阔少将军,便是因为他掌握着龙渊宝剑之力。另外,轩辕剑也需一用。”
这句话传出便有人跳出来道:“陛下!万万不可啊!轩辕剑之前造成了宇文昌重返人间,若是再出什么差池,只怕整个世界凶多吉少!”
这一人说出,便有不少人跟之起身。
本书来自